聚焦建设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 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1月3日上午,青岛发展20人论坛、青岛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青岛建设滨海大道科创走廊论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出席本次活动,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和崂山区、李沧区、蓝谷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次活动是在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市崂山区政府指导下举行的,得到了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论坛开始,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天传首先致辞,他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出席活动的嘉宾以及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感谢!同时期望社会各界把握“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契机,积极参加青岛科创大走廊发展,着力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次论坛由青岛发展20人论坛轮值主席宋军主持。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原司长许倞、二十一世纪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仕涛,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许倞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当前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三个趋势特征,即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全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个背景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如何把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他给出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战略谋划,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组织变革和制度变革。他认为,今天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我们传统的工业化生产组织方式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重新研究科技、产业、金融、教育等方面的协同,统筹谋划从科研到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到企业发展的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变革。
二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当今世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深地深海等突破,正在给我们开辟新的应用空间,需要我们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政策保障等方面系统部署,以使我们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壮大新产业,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
三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特别要关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不断培育中小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落实好相应的政策。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加强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建设。要有更好的政策来激励科研人员,这里面除了对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激励,这次三中全会特意强调要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激励,这很值得我们关注。
五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
许倞最后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新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新质劳动者”。所谓“新质劳动者”,就是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理解现代企业成长规律的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21世纪创新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仕涛围绕“三位一体的创新战略”进行了演讲。他认为,二十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这三个“第一”和三大战略是一个整体,可以称之为“三位一体战略”。我们今天要有三位一体的创新战略意识,不断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新优势。
王仕涛提出,“三位一体”的创新战略,重点是解决创新为什么、创新是什么、创新要什么、创新怎么做即创新过程和创新谁来干这么几个问题。
关于创新为什么?他认为根本逻辑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大科技”的新时代,总书记在科协会议上做了精辟概括:极微观、极宏观、极集中和交叉,极端拓展。
关于创新是什么?总书记说得很清楚,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一体推进的创新。这是中央层面对于创新、创新战略最为明确的定义。
关于创新要什么?第一,要立足于科技的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的大发展;第三,国家所需。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国家海洋实验室?就是要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科创走廊、蓝谷建设必须承担的使命;第四,人民健康福祉。
创新怎么做?核心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三个第一为核心,把技术、资本、产业、人才、土地、数据、管理等各方面的优质要素聚合到一起配置好,实现研发高端化、成果资本化,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和政策服务化、服务社会化。前两化实际是创新链的范畴,中间两化是产业链,最后两化是服务链。
要做到“三链融合”,就需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这就需要科创走廊这样的新平台。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走廊两头集聚了大批大学和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也有很多创新企业、创新园区,政府提供了政务、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科创项目指导孵化等服务,使滨海大道科创走廊既是一个创新走廊,也是一个产业走廊,更是一个服务走廊。
会上,青岛发展20人论坛、蓝睛智库联合发布了《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研究报告》。报告总结了中外典型城市科创走廊发展的经验,阐释了科创走廊的定义和特征,从现象学意义分析了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发展的路径选择等建议。
专家们认为,作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需要的新型空间形态,科创走廊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平台、新引擎。近年来,青岛市沿滨海大道北段以崂山区、蓝谷为重点,已经形成了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园区和海尔等国内科创头部企业密集的科创走廊现象,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值、上市公司及产值、国家和省级独角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量均居全市首位,海洋科研与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初具规模。加快建设具有青岛特色的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对于集聚并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与要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岛社科院研究员冷静指出,按照空间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总结国内外典型城市科创走廊发展经验,科创走廊是指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科技资源较为充沛的都市圈或大城市,依托高速公路或轨道交通等的联通作用,打破地域限制,通过产学研融合、廊道扩散、制度创新、模式变革等方式,推动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而形成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密集、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头部效应突出、科技创新活动跨区域协调联动的新型技术创新产业变革的空间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
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理的连续性,沿特定交通轴线发展,形成互相联系的功能节点;二是形成了创新生态网络,不同的创新主体,通过资金、信息、人才、产业,以及数据等多种流动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交互作用的生态网络;三是流动性和开放性。这种流动性和开放性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资源,比如技术、资本、人才的流动上,也体现在现代生产要素,比如数据、信息、服务等要素资源流动上。这些特征,在美国加州101公路科创走廊、波士顿128公路科创走廊、日本东京—横滨—筑波科创走廊和我国上海G60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等,都表现的比较明显。
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王雨君重点分析了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形成和特点。他认为,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1992年以来青岛市实施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功能优化战略使得市区东部逐渐由过去的城郊区转向科技文教区、旅游区和现代商务区,滨海大道、城市轻轨等交通设施的改善使得中心城区与城市外部的联系更紧密、更通畅,这些为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向这一带聚集,中科系科研机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智能家电国创中心、虚拟现实国创中心和歌尔、海信全球研发中心等高能级的研发平台先后在此落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园区相继布局。
目前,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内集聚有海尔、海信、歌尔、特锐德、汉河等多家头部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各自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持续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海信医疗、博益特等研发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歌尔微电子、杰华生物、卡奥斯、聚好看、日日顺、特来电、万丰飞机、云天计算等独角兽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全球独角兽500强企业歌尔,研发总部设在崂山,已经在青岛设立了15家公司,成为虚拟现实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领军企业。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内累计培育9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市的70%;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9家,占全市总数的1/6;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占全市%;专精特新企业540家,占全市1/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占全市16%;省级以上瞪羚企业47家,占全市14%。1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备军”。
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炳君围绕建设滨海大道科创走廊的路径选择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科创走廊为推动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成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青岛建设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应该有更高的站位、更超前的眼光、更全面的谋划和更积极的战略主动。
他提出,科创走廊要在事关新时代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谋篇布局。
一是青岛科创走廊建设的重大使命就是在青岛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壮大创新极核,打造创新策源地,尽快迈向基于科学的创新。
二是要构建青岛科技创新的区域性网络形态。可以通过政府力量推动科创走廊走向区域化和网络化。这就要求政府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从建设相对封闭的产业园区思维转向开放式的区域协同思维、网络化思维,从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碰撞、交互、裂变的趋势出发,营造真正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创新优势的研发平台、公共空间、交通体系和生态廊道。
三是要探索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模式。中外典型城市科创走廊的布局与发展揭示了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即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源头如何通过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人才,使科技成果、技术突破直接与产业变革相联系,催生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青岛滨海大道科创走廊在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蓝谷所创造的“重点实验室+科创公司”的模式,趟出了一条颠覆性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新路;青岛科技大学所创造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或科技成果的教师或学生创办学科性公司“带土移植”的模式,串起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成果产出与转化全过程;而歌尔、海信一类科技型企业,以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技术与生活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创造了以企业研发中心为纽带的“成果引进-研发中试-产业化应用”的模式。
科创走廊的这些探索,有效破解了产学研脱节的难题,对于在全市范围内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
张炳君建议,滨海大道科创走廊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要加强突破性、颠覆性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要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三是要提高创新要素保障水平;四是要推进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发展。
论坛邀请坐落于科创走廊里的崂山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潘克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刚、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敏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江河清和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蓝睛智库专家雷仲敏举行了圆桌对话。大家围绕创新改变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创走廊“串珠成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来源:青岛发展20人论坛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